English

一位德国妇女的“中国心”

1998-07-29 来源:光明日报  我有话说

我第一次见到岑森·格拉纳女士,是半年前在旅德浙江人协会的成立大会上。当时,大使、公使等中国官方代表入座的贵宾席上,出现了一位唯一的欧洲女士。一打听,才知她就是德中协会的主席。后来,又听说她应中国人民对外友协的邀请,到中国访问去了。一位为中德友谊奔波了近1/4个世纪的德国妇女,是什么支撑她到了八旬高龄仍乐此不疲?就在她访华回来不久,我怀着一份敬意,叩响了她的家门。

谈话自然而然地从她今年6月对中国的访问开始。她说,她上次访华是1994年,这几年,无论是大城市北京,还是山西省偏远的小镇,她所到之处,都发生了惊人的变化。变化最大的是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。岑森·格拉纳说,她第一次访华是1970年,迄今已到中国去了17次,亲眼目睹了在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。

岑森·格拉纳女士是学经济的,在公司当过职员,在学校任过教员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她接触到《红楼梦》,使她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中国古典名著向她揭示了一个陌生而又神秘的世界。为进一步了解中国,她于1975年加入了德中协会,并很快成为协会的积极分子。

岑森·格拉纳说,当时,绝大多数德国人对中国是陌生的,因为不了解而缺乏兴趣。她以自己的经历说,要让别人对中国感兴趣,首先得向他们介绍中国,接触中国。为了介绍中国,她不辞辛劳,一次一次地往中国跑,了解中国的变化,掌握第一手材料。

1987年,岑森·格拉纳女士在她69岁时,以其对中国的了解,对德中友好事业的热忱和过人的精力,当选为德中协会的主席。虽然这是个“只干活不拿钱”的差使,但她还是殚精竭虑。

1994年科隆市长邀请她参加访华代表团。她牵线搭桥,为北京25中和科隆的一所中学组织了一次中学生交流。1997年,协会又针对当时的需要,组织了一次人权问题研讨会,让几任德国前驻华大使和总领事谈他们在中国的经历,谈他们对中国人权状况的看法,以帮助德国人正确理解中国的人权状况。20多年来,岑森·格拉纳为促进德中理解和德中友谊而做的工作不胜枚举。对此深有感触的德国外长金克尔说,“德中协会为介绍中国,加深德中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。”

已是80高龄的岑森·格拉纳因年龄原因,于今年6月24日辞去主席职务,担任德中协会的荣誉会长。她表示,虽不在位,但将继续关心德中友好,为协会工作出谋划策。正如一位友人所说,“她身上,跳跃着一颗中国心”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